天路专家解析申论及面试热点汇总(6)

发布于:2020-10-04 11:34 点击量: 作者:教学部 来源:天路教育总部


【天路解读】
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党务政务日趋“智能”,工作效率显著提升,便民服务更加高效,
特别是各种政务 APP的广泛应用,拉近了党政机关与基层自治组织、广大群众的距离。群
众有什么问题,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第一时间反映,职能部门的事项办理情况如何,群众也可以及时查询和跟踪监督。
但是在实践中,个别地方对此充满热情却缺乏统筹,许多部门积极开发自己的政务 APP,
并通过行政命令、工作考核等强制要求乡镇街道、社区、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安装使用。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都有类似感受:定期分门别类的登录填写,耗时耗力,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工作负担。政务 APP是新生事物,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新的工具,应该怎么建、怎么用,要多关照“用户感受”,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。
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”越往基层走,工作人员越是“分工不分家”,政务  APP也应该统筹建设、管理。除工作需要、特殊要求外,该取消的取消,该合并的合并,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也应联通,尽量给基层提供一个综合性政务  APP,工作人员只需登录一个账号即可反映各类问题,上级部门也可以从中各取所需。
政务 APP的功能设置应“接地气”。近些年来,“互联网+政务”为完善体制机制、理顺“条块关系”提供了契机。各地各部门制定权责清单,横向上厘清职责分工,避免推诿扯皮;纵向上理顺权力运行机制,明确层级关系。作为乡镇街道一级,以及平时承担大量党委政府交办任务的社区、村委会,日常工作重点是两个方面——贯彻执行各项制度政策,深入了解群众各类情况问题,做好服务群众工作。政务 APP应该充分结合实际,深度开发,增强实用性。
“放管服”改革不断深入,“互联网+政务”向“一网通办”积极转变,党委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统筹设计,树立“让基层工作人员一个 APP办成好多事”的新思路。总之,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,开发建设政务 APP是顺应信息时代、方便基层工作的一件大好事,但还要调查研究,尊重基层贴近实际,把好事办得更好。
 
热点十一:不要让统一招牌扼杀城市活力
【背景资料】
近段时间以来,各地网友纷纷吐槽,一些城市的街道变丑了,变冷清了。原本各具特色的店铺招牌被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大小、颜色、风格、字体都一模一样的统一招牌。招牌作为挂在商店门前用于指示店铺名称的牌子,实际上是经营者的品牌标识。
中国招牌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一些地方政府以“美化市容,规范管理”为由对街道店铺招牌进行整齐划一的改造,是对招牌文化的破坏,也是对美化市容的一种误解。不仅陷入了形式主义,更可能扼杀掉城市的活力。
【天路解读】
招牌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载体。“全聚德”“六必居”“陶陶居”……每当有人提起这些熟悉的品牌,其独具特色的招牌(包括名称、标志、颜色等细节)就会呈现在脑海中。
招牌是商业竞争的重要元素。招牌承载着顾客对产品的定位和认知,也是商家传递理念的途径。营销学认为,顾客会将招牌与产品的类型、质量、特点联系起来。百年老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,就是因为其招牌已经牢牢地印刻在顾客的心中,成为品牌的代名词。
招牌整齐划一忽略了招牌本身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,磨灭了店铺个性化的元素,难以激发其顾客的兴趣和印象。整齐划一的改造,违背了商业发展的规律,可谓历史的倒退,其影响的不仅是店铺的美感,还是店铺的发展与传承。
招牌是城市街道“烟火人气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区别于其他街道、城市的重要特点,标志着商业繁荣的程度。日本秋叶原肆意张扬“探出头”来的店铺招牌成为其特立独行的城市标识;上海南京路、北京王府井、广州北京路……这些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步行街,宽窄高低交错的店铺、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,吸引着千万游客慕名而来。他们不仅没有给人杂乱的感觉,反而因为其繁荣景象而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。美有多种,有简洁之美、有繁华之美,商业街区就应当以繁华为美,若非要将繁荣之美改成简洁之美,将造成美的错位,产生不协调的效果。整齐划一非但无法产生美的感受,还消除了街道的繁荣气象,
最终失去了“烟火人气”。
招牌管理应当尊重个性,彰显个性。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,店铺招牌的改造无可厚非。但是改造不等于通过“统一服饰”来达到整齐的效果,更不等于通过限制商业活动来达到规范规整的目的。城市治理归根到底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,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。直观感受是让居民生活便利,商铺健康经营。事实上,台湾、日本等地都曾进行过店铺门面的改造,他们在翻新门面装点门面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招牌的个性化设置,不仅让改造后的店铺门面更加干净、整洁、物品摆放更加合理,同时也让招牌的呈现更加大放异彩,个性十足。改造后人气更旺了,游客的体验也更好了。招牌的管理不仅要考虑如何改善市容、消除安全隐患,更应理解招牌对呈现城市特色,促进商业繁荣的作用。管理不是要消除个性,而是要通过规范进一步彰显个性;正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街道更加繁荣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整齐划一,统一服饰,无疑陷入形式主义,最终将违背初衷。
招牌的管理看似小事,却考验政府社会治理的水平。“拍脑门”的决策看似滑稽的背后,
实则对城市底蕴的破坏,对商业氛围的破坏。切不可让统一的招牌扼杀了城市的活力。
 
热点十二:自媒体乱象需多方共治
【背景资料】
上海关闭“世界未解之谜”等 4个微信公号,“魔都升学爆料”等  15个违规微信公号
停更;河南下架“新闻热点直播”等 13家微信公号,“波动财经”等  28家微信公号整顿;
在江苏,由近 40家自媒体组成的“江苏自媒体联盟”成立,清朗网络家园七条倡议发出……
日前,多地“晒”出微信公号整改信息。
【天路解读】
此外,微信公众平台半年来封禁及处理涉黄公号约 2.6万个、低俗类公号超  8万个、
标题党类公号 1.6万余个,删除谣言文章近7000篇,还处理涉及“抄袭”投诉近 5万单。
这场范围广、层次多、力度大的整改行动,让自媒体行业的整体境况越发引人关注。
传播虚假奇葩信息,发布“三无”时政新闻,推送同质低俗“水货”……这些年,自媒体乱象层出不穷,蹭热点、标题党、滥洗稿成了“撕不动”的标签,甚至有少数坐拥众多粉丝的自媒体,利用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干起敲诈勒索的勾当。在网上搜索“自媒体”,相关词条多是“自媒体怎么赚钱”“怎么吸粉”“怎么写出爆款文章”,这些俨然成了自媒体运营的重要考量。
从业者感慨,自媒体“躺着涨粉”的流量红利期已然结束。根据新榜发布的《2017年中国微信 500强年报》,微信公众平台平均阅读数下降  24.2%,优胜劣汰愈发明显。不可否认,自媒体为网友提供了表达自我、寻找共鸣、分享信息、交流思想的便捷渠道。一些屡受诟病的短视频平台,或许初衷也不过是给自己或者他人添一些愉悦和新鲜。
但在现实中却被流量裹挟、为金钱迷失。自媒体的出现和流行,本来自带创新的源代码,但一心向“钱”的走偏,让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了行业稀缺资源。
自媒体首先须自律。某种程度上,自媒体乱象也是当下这一领域急功近利、缺乏规制
的一个缩影。但无论如何,自媒体都该拿稳拿好手中的麦克风,守好道德的红线、守住法律
的底线,尽到应有的社会职责,才能让网友看得自在,才能让自己健康发展。
毋庸置疑,监管乏力是自媒体乱象屡屡不绝的重要原因。除了加大对现有问题的整治,
还要立足常态、着眼长效,进一步建章立制、完善规范。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规定,加大
底线约束力度,提高自媒体违法成本,对造谣者、不法经营者等予以严惩;同时设立自媒体
禁入“黑名单”制度,进行信用评估和登记,严格行业准入门槛。
治理自媒体乱象,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,形成渠道畅通、操作便利、人人参与的监
督机制,促进社会共治自媒体违规行为的浓厚氛围。对群众举报,要明确时限进行查证和反
馈,鼓励更多群众参与监督。
多方共治、形成合力,治理自媒体乱象,让行业良性健康发展,我们拭目以待。
热点十三:党建 改作风 基层治理
有些党员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享乐主义、奢靡主义盛行,两面人,脱离群众实际,会多表多检查多,推诿扯皮,怕担责不干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,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。理想信念缺失,缺乏干事创业决心。
我们常说,基层一线是实践的火热疆场,拥有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,堪称人才成长的沃土。与此同时,基层也遍布“棘手事”“矛盾窝”,做好基层工作委实不易,很考验人的能力、定力与心力。
平心而论,那些愿意一猛子扎下去、沉到基层的干部,往往有一颗实干兴邦、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,也渴望在挥洒汗水、攻坚克难的过程中,成就一番作为、实现人生价值。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部分人逐渐消磨了锐气,最终被基层的现实“无情打败”,变得“血不再热了”?这些,或多或少缘于基层条件相对艰苦,但更关键的因素也许在于,基层治理之难与个人成长之虑交织在一起,不免让人困惑。
一位基层干部反映,“最怕督查检查的人不了解情况,还带着抓政绩的想法下来督查检查,觉得没查出问题就是暗访不到位。”类似的担忧,映照着基层治理的现实痛点。比如,中央专门印发文件,着力为督查检查考核“瘦身减负”,有的地方却改换马甲,以“督导组”“调研组”的名义行督查检查考核之实。再如,“扶贫工作干得好,不如材料整得好”,有位乡镇干部一天收到过28份文件,要求反馈的时间还特别紧急。从督查检查频繁到问责滥用,从政策打架到材料论英雄……基层治理领域种种形式主义新表现,给基层带来不少困扰。“高压作业”“干活憋屈”,成为一些基层干部的真实心理状态。
基层治理之难,不仅难在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更难在如何有效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、创造性。政策好不好,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。事实上,就算上面的政策千好万好,如果基层不能落实、不愿落实、不善落实,无异于一纸空文。要想让老百姓绽放笑颜,关键还是要靠基层干部因地制宜、一切从实际出发,在创造性落实、创新性转化的过程中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。倘若任由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作风滋生蔓延,放任各类乱象频现,基层治理难免“脱实向虚”,贻害无穷。这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根本利益,伤害的是大家干一番事业的进取心。
基层治理之策,不应聚焦于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,更当学会求解利益的“方程式”,激活治理的“末梢神经”。如马克思所说:“‘思想’一旦离开‘利益’,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。”只有正视利益,才能理性对待利益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和积极性,才有利于携手下好治理这盘大棋局。
作为治理体系的“底盘”,基层治理大有可为。方此“船到中流浪更急、人到半山路更陡”之时,新时代的改革发展,亟待我们激浊扬清、兴利除弊,打通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好激发基层治理的效能。
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(2020年9月17日)
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、符合人民所思所盼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。长期以来,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、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,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,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,早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同志就强调“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”,“只有实事求是,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”,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“第一是眼睛向下,不要只是昂首望天”,“第二是开调查会”。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,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,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,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。

  • 共10页: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下一页
  • 报班 咨询 反馈
    渝公ICP备05066256号 Power by DedeCms